2010-07-26 33 views
3

如何爲本體中不同用戶聲明的語句賦予客觀確定性?審覈本體論中的二手知識

例如,考慮用戶A聲稱「Bob的帽子是藍色的」,而用戶B聲稱「Bob的帽子是紅色的」。你如何確定是否:

  1. 用戶A和用戶B指的是不同的人名爲鮑勃,可能會或可能不正確。
  2. 這兩個用戶都指的是同一個人,但用戶A是正確的,用戶B是錯誤的(反之亦然)。
  3. 這兩個用戶都指的是同一個人,但用戶A是正確的,用戶B在說謊(反之亦然)。
  4. 這兩個用戶都指的是同一個人,並且這兩種用法都是錯誤的或撒謊。

我看到的主要困難是本體沒有任何獲取第一手數據的方式(例如,它不能問問鮑勃他的帽子是什麼顏色)。

我意識到可能沒有完全客觀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。有沒有可以採用的啓發式方法?這個問題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嗎?

回答

4

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,但是我在本體和語義網上有一些不確定因素。當然,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與語義網無關,但我的知識就此結束。

我覺得與您的問題有關的兩個問題是Identity CrisisURI crisis。以上陳述的正式表述可以在RDF(資源描述框架)中發佈。

如果我轉換statementss 「鮑勃的帽子是藍色/紅色」 到三倍,這將是:

事實1:

  • X ISA人
  • X hasName 「鮑勃」
  • X擁有H1
  • H1 ISA帽子
  • H1 hasColor藍

事實2:

  • ŸISA人
  • ŸhasName 「鮑勃」
  • Ÿ擁有H2
  • H2 ISA帽子
  • H2 hasColor紅

問題這裏是X,Y,H1和H2是資源,它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。因此,在你的例子中,X和Y是否是同一個人或不同的人是未知的,如果沒有進一步的信息你就不知道。 (同樣適用於帽子。)

然而,這個問題比較複雜,因爲用戶A和B剛纔所說的那些東西,所以他們沒有「真正」的事實。 RDF提供的Reification這種方法,但我不能完全記下來這裏,這將是太長了。你基本上會做的是在上面提到的每條語句中添加一個「UserA statesThat(...)」。

如果你有這一切,你就可以開始推理。在大學裏,我們曾經使用RACER對於這種東西,但是這是一個老版本,我不熟悉當前的一個。

當然,你可以做到這一點的東西,而RDF爲好,例如,在LISP。

希望它有幫助。

+0

+1使用物化。 在之前的工作中,我們曾經使用物化來提供誰,什麼,什麼時候和爲什麼一個斷言,以幫助找出四個含糊之處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會提供關心Bob的最終用戶來決定用戶A還是B更可信。人們也可以使用這個具體化來記錄用戶C對每個斷言的信心。 – Thien 2010-07-26 19:50:04

1

我聽說過這種東西被稱爲信息融合,反映了data fusion的想法。我不太瞭解它,但似乎有conferences on the subject

我還在這裏增加了另一個難點,即區分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。如果用戶A說'鮑勃是一個好人',而用戶B說'鮑勃不是一個好人',那麼他們都可以是正確的,同時斷言看似反對的言論。

0

第1步:做一些假設。否則,你什麼都沒有根據。一個可能的假設是:「如果鮑勃的帽子是紅色的,則用戶A會說他的帽子是紅色的90%。」

第2步:應用相關數學。爲了將條件概率與其倒數聯繫起來(即根據我提出的假設,要求知道鮑勃帽子是紅色的概率,知道A說的是什麼),請使用Bayes Theorem